有机功能材料研究室
有机功能材料研究室致力于与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主要以有机功能材料的制备为主线,以催化反应(催化合成和催化分解)为切入点,开展有机功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具有丰富的路线设计和新产品制备经验。目前研究方向主要为:(1)有机物的分解和综合利用;(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实验室团队由应用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组成,现有研究人员5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4人。目前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4项,出版专著1部,主持或参与课题15项。
药物分子研究室
药物分子研究室以必赢线路检测中心必赢线路检测中心科研平台为依托,主要研究领域为天然活性化合物的发现、结构修饰、结构仿生设计与合成、构效关系和新药研发,重点是抗菌药物、杀虫药物和抗癌药物的研究。和多学科交叉发展平台。
药物分子研究室由陈栋栋、胡雪梅和霍宇平三位讲师以及15名本科生组成。目前具有凝胶成像分析系统、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高效毛细管电泳仪、双光束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超净工作台、旋转蒸发仪等仪器设备。近年来,研究室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项,经费25万元。以第一作者或参与者发表学术论文13篇,授权专利4项,专著1部。
功能有机分子研究室
功能有机分子研究室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并举,以功能为目标导向,充分发挥有机合成化学的创造性,创制新的功能有机分子和组装基元,发展可控组装的新策略,研究功能有机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功能有机分子的化学与功能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涵盖合成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天然有机化学和功能有机材料四个研究方向。
实验室拥有一支年轻、充满创新活力的高素质研究队伍,现有研究人员8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6人,研究成员在Sensorsand Actuator B: Chemical、Analytical Chemistry、Journalof Materials Chemistry B、Dye and Pigments、Spectrochimica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和RSCadvances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西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和吕梁市重点研发项目。
功能配合物研究室
功能配合物研究室致力于新型功能晶态材料的探索合成和相关基础研究。目前主要开展的工作包括:(1)有机模板导向下卤金属酸盐杂化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探究导向机制、组成/结构/能级与光催化、防伪等性能间的相关性;(2)有机配体和金属离子或团簇通过配位键自组装形成的具有分子内孔隙的晶态机框架材料(简称MOFs),探究不同的框架孔隙结构与污染物吸附、催化转化及光电磁学性能间的相关性。
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7名,其中博士3名,硕士4名。实验室成员在Inorg.Chem.、Cryst.Growth Des.、Dalton Trans.、CrystEngComm.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西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和吕梁市重点研发项目。
碳纳米功能材料研究室
碳纳米功能材料研究室以热情饱满、经验丰富的中青两代教师梯队组成,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离子检测和白光LED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室成员分别从事材料设计、材料表面功能化、纳米材料结构与性能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现有团队成员8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2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硕士学位6人。科研实验室总面积66m2,自有仪器设备总价值10万元。近五年,研究室成员从事碳纳米功能材料及光电材料的研究工作,团队获省级科技项目1项,3万元;市级项目1项,20万;发表相关期刊论文20篇,其中SCI收录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
电化学材料研究室
电化学材料研究室主要从事电化学材料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腐蚀电化学、电化学能量存储与转化、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制备及性能、磁记录及稀土永磁材料的实验与理论计算、钙钛矿复杂氧化物超晶格的设计及电场调控磁电耦合现象等。
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2名、助教1名(其中2名具有博士学位、3名博士在读,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承担省级基金与校级基金各一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公开发明专利2项,其中已授权1项。研究室除承担科研工作外,还承担着团队建设与本科生科学能力培养等任务。
理论与计算研究室
理论计算研究室以必赢线路检测中心必赢线路检测中心科研平台为依托,是结合基础理论化学、量子化学、纳米材料以及冶金过程反应等方向建立的理论计算研究基地和多学科交叉发展平台。
研究室由王炎副教授任负责人,旨在以大数据产业为主导,运用其研究材料的结构及其性质,为实验上实现材料的制备和有序结构的裁剪提供详细可行的理论指导。这不仅仅推动了必赢线路检测中心的大数据产业,对于吕梁市日益发展的工业来说,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上都将提供十分有益的借鉴,也将为材料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基础。
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室
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室,始建于2014年,占地115平米,仪器设备总价值约26万元,主要有分析天平1台,鼓风干燥箱2台,电化学工作站1台,旋转挂片腐蚀测试仪1台,盐雾腐蚀试验箱1台,高低温试验箱1台,紫外灯耐气候试验箱1台,氙灯耐气候试验箱1台等,主要承担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材料物理化学实验》、《金属腐蚀与防护实验》和《专业综合实训》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年完成约900人时数。
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室,现有研究人员5名,其中博士1人,硕士4人,讲师2人,助教3人,主要从事金属腐蚀与防护方面的研究,包括金属材料的腐蚀机理与力学性能演变,耐蚀材料(合金、焊材、涂料等)和防护技术(锈层稳定化、电化学保护、涂/镀层技术等)开发。
冶金传感与过程研究室
冶金传感与过程研究室是由我系材料和冶金研究所根据目前冶金技术发展趋势所创立,本着“科学创新、产研结合”的宗旨,从事冶金传感器、冶金生产过程控制和冶金仿真技术的教学、科研和企业合作工作。
研究室现有研究成员5人,其中博士学位1人,在职博士1人,硕士学位3人。现有可进行钢铁冶金过程控制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钢铁冶金工艺模拟装置1套,用于冶金传感器的教学和制备工作的冶金传感器成品制备设备1套,用于冶金传感器的性能检测工作的电化学工作站3台;同时研究室拥有冶金初晶温度传感器自有技术一项,用于冶金企业生产过程中初晶温度的测量。冶金传感与过程研究室以现有技术为基础争取在冶金过程控制和新型冶金生产分析设备制备等方面能有所突破。
环境污染与防治研究室
环境污染与防治研究室由9人组成,其中副教授1人,硕士6人,在读博士2人。近几年研究室成员成功申请并完成项目8项,其中省级老员工创新项目2项,市科技局项目1项,校内青年基金5项。研究室成员近几年发表论文9篇,其中中文核心以上期刊收录3篇。成功申请并授权专利4项,其中1项为国家发明专利。王莹、赵雪芹主要从事大气污染情况评价方面的研究;高翠英、武瑞平、张婷瑜、郑雅莉主要从事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情况评价方面的工作;周慧、韩晓晶主要从事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向的研究。
目前研究室成员共同参与国家生态环境部组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由3所研究院6所高校共同参与的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城市“一市一策”大气污染跟踪研究工作。研究室组要从事源清单排查工作及配合相关单位完成今后的“一市一策”相关工作。
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室
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室主要致力于吕梁地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工作。吕梁地区粉煤灰、赤泥产量较大,两种固体废弃物中铝的含量均比较高。研究室成员分别对两种固体废弃物中铝的回收工艺进行研究,并积极探究回收反应动力学过程,为进一步高效回收固体废弃物中有价金属探索可行方法。
研究室现有成员5人,其中副教授2人,博士2人,硕士1人。研究室成员中2人有一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对矿产资源的生产过程非常熟悉;其他3人一直从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研究室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有很好的实践和科研基础。近几年研究室成员成功申请并完成项目3项,其中省级老员工创新项目1项,市科技局项目1项,校内基金1项。发表论文5篇,其中1篇为中文核心期刊收录。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