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公司重点扶持团队建设的关键时期。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发展,明确材料科学与工程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思路和建设成效,推动团队建设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使学科结构更加合理,学科优势与特色更加明显,促进学科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紧紧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以地方经济和人才需求为牵引,根据国家、山西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精神、山西省普通高校重点扶持团队建设要求、《必赢线路检测中心“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必赢线路检测中心“十三五”团队建设规划》的战略部署,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本学科发展与建设现状
我国经济、社会及国家安全对新型功能材料有着巨大的需求,功能材料是关系到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新材料。山西省提出的八大产业中有冶金、材料、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吕梁市的铝、铁、镁合金等产业链中,高性能材料发展对新材料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本学科既与上述山西三大产业和吕梁市及其周边铝铁镁产业、生物制造产业链有较大关切度,且研究方向为新型功能材料研究领域中最具活力、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的研究对象,将为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
本学科以王中慧副教授为主要带头人,凝练了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功能有机分子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煤铝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有机功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和新型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四个方向之间紧密相连、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团队,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标志性成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团队及支撑条件建设现状如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团队建设情况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于2014年12月立项为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扶持学科,该学科支撑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冶金工程、应用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六个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涵盖山西省教学示范实验中心2个(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应用化学实验中心 )、吕梁市重点实验室1个(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实验),2017年7月,该学科被立项为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建设优势特色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科研人员以必赢线路检测中心必赢线路检测中心科研团队为主体,组建了一支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学术团队。团队现有专职研究人员48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8人,讲师22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在读博士11名,硕士学位30人;山西省教学名师1人,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20人。
初步形成“3所(功能材料研究所、理论与计算研究所、材料与冶金研究所 )、1中心(材料分析测试中心)、11室(有机功能材料研究室、药物分子研究室、功能有机分子研究室、功能配合物研究室、碳纳米功能材料研究室、电化学材料研究室、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室、冶金传感与过程研究室、环境污染与防治研究室、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理论与计算研究室)”的科学研究体系。学科实验室占地面积8375 m2,拥有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仪、傅立叶红外光谱测定仪、气质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稳态荧光光谱仪等先进仪器设备共计109台,总价值2215万元。
表1必赢线路检测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队伍状况一览表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学位
| 专业技术职称
| 专业方向
|
1
| 王中慧
| 女
| 1968.08
| 硕士
| 副教授
| 化学
|
2
| 翟言强
| 男
| 1963.10
| 博士
| 教授
| 材料化学与物理
|
3
| 刘宝琦
| 男
| 1964.01
| 博士
| 教授
| 材料化学与物理
|
4
| 王炎
| 女
| 1974.07
| 博士
| 副教授
| 化学
|
5
| 乔元彪
| 男
| 1970.02
| 博士
| 副教授
| 化学
|
6
| 秦永其
| 男
| 1973.04
| 博士
| 副教授
| 化学
|
7
| 张漪
| 女
| 1980.09
| 博士
| 副教授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8
| 王丽芳
| 女
| 1976.08
| 硕士
| 副教授
| 化学
|
9
| 张改清
| 女
| 1976.04
| 硕士
| 副教授
| 化学
|
10
| 康艳珍
| 女
| 1971.08
| 硕士
| 副教授
| 化学
|
11
| 高翠英
| 女
| 1972.12
| 硕士
| 副教授
| 化学
|
12
| 刘艳玲
| 女
| 1976.07
| 硕士
| 副教授
| 化学
|
13
| 薛月圆
| 女
| 1978.08
| 硕士
| 副教授
| 化学
|
14
| 李丕明
| 男
| 1963.09
| 学士
| 副教授
| 化学工程技术
|
15
| 吴连平
| 男
| 1959.01
| 学士
| 副教授
| 冶金工程
|
16
| 薛金辉
| 男
| 1959.09
| 学士
| 副教授
| 化学
|
17
| 张子锋
| 男
| 1965.10
| 学士
| 副教授
| 化学工程技术
|
18
| 田海玲
| 女
| 1965.09
| 学士
| 副教授
| 化学工程技术
|
19
| 冯晓婷
| 女
| 1988.05
| 博士
| 讲师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20
| 于探来
| 男
| 1986.12
| 博士
| 讲师
| 化学
|
21
| 郭宇琦
| 女
| 1988.10
| 博士
| 讲师
| 化学
|
22
| 刘涛
| 男
| 1989.09
| 博士
| 讲师
| 化学
|
23
| 王辉辉
| 男
| 1991.07
| 博士
| 讲师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24
| 陈栋栋
| 男
| 1986.10
| 博士
| 讲师
| 生物学
|
25
| 杨旭锋
| 男
| 1988.05
| 博士
| 讲师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26
| 侯剑峰
| 男
| 1979.11
| 博士
| 讲师
| 冶金工程
|
27
| 李东亮
| 男
| 1983.02
| 博士
| 讲师
| 冶金工程项目
|
28
| 武国兴
| 男
| 1981.07
| 硕士
| 讲师
| 化学
|
29
| 李蜂
| 女
| 1982.04
| 硕士
| 讲师
| 化学
|
30
| 任列香
| 女
| 1978.03
| 硕士
| 讲师
| 化学
|
31
| 胡雪梅
| 女
| 1983.04
| 硕士
| 讲师
| 化学
|
32
| 马建春
| 女
| 1985.12
| 硕士
| 讲师
| 化学
|
33
| 刘奋照
| 男
| 1982.12
| 硕士
| 讲师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34
| 薛玫
| 女
| 1984.10
| 硕士
| 讲师
| 化学
|
35
| 李艳芳
| 女
| 1986.06
| 硕士
| 讲师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36
| 高淑娟
| 女
| 1985.10
| 硕士
| 讲师
| 化学
|
37
| 张军
| 男
| 1984.04
| 硕士
| 讲师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38
| 周慧
| 女
| 1987.10
| 硕士
| 讲师
| 化学
|
39
| 李林枝
| 女
| 1983.09
| 硕士
| 讲师
| 化学
|
40
| 王玲
| 女
| 1985.09
| 硕士
| 讲师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41
| 曹阳
| 男
| 1990.10
| 硕士
| 助教
| 冶金工程
|
42
| 李楠
| 男
| 1987.06
| 硕士
| 助教
| 冶金工程
|
43
| 侯君丽
| 女
| 1983.02
| 硕士
| 助教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44
| 任宏瑞
| 女
| 1986.02
| 硕士
| 助教
| 冶金工程
|
45
| 金铎
| 女
| 1988.08
| 硕士
| 助教
| 冶金工程
|
46
| 王雅静
| 女
| 1988.07
| 硕士
| 助教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47
| 蔡婷婷
| 女
| 1989.10
| 硕士
| 助教
| 冶金工程
|
48
| 王国斌
| 男
| 1988.01
| 硕士
| 助教
| 冶金工程
|
表1中列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人员。所列人员结构如下:
职称结构:教授2人,副教授16人,讲师22人,助教8人;
学历结构:博士15人,硕士28人,学士5人;
年龄结构:50岁以上8人,45岁以上5人,35~45岁16人;25~35岁19人。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团队建设情况
1、研究方向
本学科经过多年累积,目前已经形成四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功能有机分子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煤铝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有机功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和新型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2、科研条件
近几年,学校投入820余万元购置仪器设备,在新建工科楼拔划出1895m2用于该学科的科学研究实验室和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建设,目前正在安装实验室台柜、通风橱等设施,预计今年8月底将投入使用。
2018年,组建科学研究室11个(有机功能材料研究室、药物分子研究室、功能有机分子研究室、功能配合物研究室、碳纳米功能材料研究室、电化学材料研究室、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室、冶金传感与过程研究室、环境污染与防治研究室、资源综合利用研究、理论与计算研究室)占地面积678m2;筹建材料分析测试中心1个,占地面积857 m2。
现有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激光粒度分析仪、气质联用仪、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子荧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热重分析仪、电化学工作站等多种先进的仪器设备,总价值2215.0万元;有实验技术人员12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5人。
3、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明确研究方向,开展课题和项目研究,几年来,坚持每月组织一次科研报告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并有效整合学科团队,增强学术氛围,逐步形成“3所、1中心、11室”的科学研究体系。自项目立项以来,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20余篇,申请专利20多项,承担省级以上教改科研项目20余项,主参编教材10余部;获中国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优秀教材二等奖一部;获批山西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5项,吕梁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13项,引进项目经费总额达505万元。2017,与山西森泽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山西省实用新型功能材料重点科技创新平台》的申报,并与中北大学、山西大学签署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目前学科队伍中兼职硕导16人,已招收硕士研究生15名。
4、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
深入生产企业进行调研,全面了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科技难题,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和攻关技术难题。2015年,与山西鼎和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签订《新型(改性)聚合转移剂的研发》技术合作合同,企业投资200万元,目前已进入中试阶段;同年,冶金工业综合实训教学平台建设项目立项,项目经费30万元;2017年,与山西鼎和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建成功能性有机材料研发协同创新中心;与山西森泽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建成实用新型功能材料研发协同创新中心;为周边企业培训生产技术人员109名。2018年,与山西森泽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煤矸石活化炉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合同1份,项目研发经费5万元。
5、人才培养
紧紧围绕地方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要求,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多元考核改革,教学质量逐年稳步提高。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做好课堂与实践教学“双提升”,引导员工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老员工工程训练,鼓励员工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全面提高本科公司产品质量。目前已立项校级老员工创新创业项目79项,省级17项,国家级3项;组织员工参加国家级、省级金相比赛、航模比赛、金属失效与分析比赛、金属冶炼比赛等21次,获一等奖15人次,二等奖54人次,三等奖65人次。2018年完成了498名员工赴必赢线路检测中心交口实习实训基地的金工实训和具有专业特色的老员工工程训练。
另外,建成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2个,为企业培训生产技术人员834人次,选送进行专业认识实习或全方位的顶岗实习1264人次。
二、本学科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目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团队队伍结构亟待完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还相当缺乏,博士化率还不能适应办学目标要求,“双师双能型”团队还不能满足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人才培养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学科水平总体不高,应用学科能力不强,且对专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能力不足,特色优势学科专业数量还较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形成,“协同育人”面还不够宽,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不够强。
3、科研风气还不够浓厚,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还存在较大差距,高层次高水平的社会合作服务项目、成果数量少,科研综合实力还不能强有力地支撑区域特色应用型大学的建设;解决地方重大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4、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产教融合、合作育人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共同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共同研发科技项目、共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等方面需要取得突破。
今后努力的方向有以下两点:
1、准确定位团队建设,努力与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逐步形成与山西省重点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紧密结合科研团队,强化学科协同创新水平能力。
2、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培育核心带头人,强化研发团队建设,凝炼研究方向和学科特色,加强与企业之间、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横向合作,逐渐强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三、本学科2019~2023年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主要目标、建设任务和预期成效
三、本学科2019~2023年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主要目标、建设任务和预期成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立足吕梁,面向山西及周边省区,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整体实力,为建设一所特色鲜明、服务有力、人民满意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而不懈努力。
按照“突出应用、集群发展、提升质量、打造特色”的思路,以全面提升公司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服务转型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材料化学、应用化学、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为依托,进一步加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团队建设力度,建设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交叉渗透,具有较强内生力和拓展力的应用型学科体系,把公司建设成为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二)建设目标
全面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学科格局,学科综合实力获得进一步提高,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学科特色渐趋凸显,学科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提升,形成层次类型更加清晰、特色更加鲜明、定位更加准确、能够支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本科教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求的学科体系。经过3~5年的努力,建成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治学严谨、教学科研水平高的学术梯队;进一步争取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一批具有前沿水平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建立若干个紧密型合作伙伴;建立科学的、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加大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力度,力争本学科参与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引领和带动学校整体学科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硕士点申报奠定基础。
(三)建设任务
1、建立健全规范、合理的科研任务、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加强科研设备使用、维护、运行和管理制度;建立详实的团队建设档案,包括学科梯队、科研项目、成果、专著、论文、专利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发展档案,逐步完善科研管理措施;
2、争取学校、省部级、国家级重点资助的科研项目。建设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多渠道、多领域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研究方法,解决资金缺口,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加快本学科向国家、省先进行列前进的步伐;
3、进一步完善梯队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引进外来人才,争取博士生导师,培养中青年科技骨干成为博士,提升青年教师职称,提高本学科教师的素质,培养部分科研型教师,挑选部分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加入到科研项目当中做些具体工作;
4、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先进的学术活动和交流。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或座谈会,以开阔科研人员的科研视野,加强同行联系,提升学科在国内同行中的地位;
5、积极组织新技术培训班,将新技术、新方法引进团队建设;
6、加大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力度,争取五年内有更多的教师达到指导硕士生的水平和条件,与国内省内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将来申报本学科的硕士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7、为地方行业企业培养生产技术人员,共同进行项目研发、技术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预期成效
在五年内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科研管理体系;逐步解决仪器设备投入不足的问题,建成山西省重点实验室1~2个,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增添500~800万元的先进设备,使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达到省内内较高水平;建成一支较完整的、以国内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为中心、以学科骨干和青年教师为依托、分布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省内外一流学术梯队;加大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力度。在完成本科教育的基础上,争取培养硕士研究生8~12名;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40篇,承担省级科研项目6项以上,争取国家级科研项目2~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20项,出版专著或教材3~4部;为企业培训生产技术人员若干名,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研发、技术攻关6~8项,争取获得省级奖励2~3项;争取教师晋升高级职称10名;争取增加硕士生指导教师5~8名(见表2必赢线路检测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扶持学科2019~2023年建设规划表)。
表2 必赢线路检测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扶持学科
2019~2023年建设规划表
序号
| 建设项目
| 建设目标与成效
|
1
| 省级重点实验室
| 1~2个
|
2
| 购置先进设备
| 500~800万元
|
3
| 学术团队
| 一支较完整的、以国内一流学科带头人为中心、以学科骨干和青年教师为依托、分布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省内外先进学术梯队
|
4
| 本学科硕士点
| 1个
|
5
| 培养硕士研究生
| 8~12名
|
6
| 国家核心期刊以上论文
| 30~40篇
|
7
| 省级科研项目
| 6项以上
|
8
| 国家级科研项目
| 2~3项
|
9
|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 12~20项
|
10
| 出版专著教材
| 3~4部
|
11
| 与企业合作项目
| 6~8项
|
12
| 培养企业技术人员
| 若干名
|
13
| 培养部分本科生
| 80~120名
|
14
| 获得省级奖项
| 2~3项
|
15
| 教师晋升高级职称
| 10名
|
16
| 增加硕士生指导教师
| 5~8名
|